- 北京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 发布时间:2017-05-26 网站管理员
来源: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网站
“要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落地见效!”在前不久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的2017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会议上,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阴和俊如此表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怎样再出发?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在会议上所作的工作报告描绘了清晰的路径和具体的措施。
加快建设“三城一区”
中关村科学城要抓“聚焦”,要以“主力要出征,地方须支前”的决心,深化央地合作机制,服务好中央创新“主力军”,产生一批原创技术成果,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重大成果转化。
怀柔科学城要抓“突破”,全力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开工建设,打造科学综合实力新高地。
未来科学城要抓“搞活”,“打开院墙搞科研”,努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之城。依托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聚力关键技术研发,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搭建专业化众创空间,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抓“转化”,推动产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跃升。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体系,依托龙头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大工程和大项目为牵引,加强“城—区”对接,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增强创新源头供给
筑牢基础研究根基。积极争取并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在京布局。承担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专项成果应用和产业化。主动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承接更多的重大项目和工程;发挥“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尖端研究条件和能力的优势,围绕关键科学问题、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科技攻关。
深入实施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组织实施5G关键技术验证等11个基础前沿研究项目,支持大数据核心技术、网络空间安全防护技术等重大应用技术研发,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加快促进应急救援等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推进北斗导航定位共享平台建设,加强核心技术突破。创建中关村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军民融合特色园区和基地建设。
加大改革攻坚力度
充分发挥中关村先行先试作用。抓好已有先行先试政策的精准实施。围绕扩大科研人员聘用和管理自主权、科研项目经费试行负面清单管理等方面,研究提出新的政策建议,争取国家有关部委适时推进试点。
大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实施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探索推进股权激励及新型孵化机构税收优惠、区域创新政策交叉覆盖等改革举措。联合国家有关部门,推动中央在京创新主体试行市级相关创新政策。
进一步推进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持续优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布局,抓好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28条新政”实施督导工作,将下放预算调剂权限等“规定动作”作为检查重点。
建设区域创新高地
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完善政策互动、资源共享、市场开放等机制,探索共建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联盟。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科技资源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对接与技术转移绿色通道,力争今年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
促进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重点领域,支持三地创新主体开展联合研发、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发挥新型产业组织作用,依托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优势,为三地企业提供“总工式”服务。探索“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机制与模式,逐步形成以区域协同为支撑的创新产业布局。
加快构建跨区域科技创新园区链。推进特色园区、基地建设,服务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推动要素集聚、资源共享、产业上下游高效衔接。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雄安新区建设,将科技创新园区链延伸到雄安新区。
构建高水平人才团队
集聚顶尖人才。研究制定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政策,支持在战略前沿等领域探索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吸引国际顶尖专家进入平台开展联合研究。建设国内与国际联动的人才服务平台,支持在京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坚持创新引领、科教融合,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
培养创新人才。依托科技重大专项与人才工程,组织实施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创新团队引进计划。探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立联合基金等形式,服务与培育优秀学术带头人。
服务激励人才。完善高层次人才居留和出入境、落户、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开展新兴领域职称评审试点。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加快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等人才分类评价。
“今年第一季度,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017年215个任务和项目已启动99%。”许强表示,“我们将坚持和强化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 上一篇:新三板挂牌公司业绩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 下一篇:新三板挂牌上市对企业好处的真相是什么?